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互利共贏

-

關於對香港電影的政策傾斜問題喬峰本以為要進過很長時間的商談,結果卻讓他大感意外.

和多部門僅僅開了兩次會就定下了最終決議.

中影對香港的進口影片進行政策傾斜,規定的進口片份額香港電影和其他國家和地區一起競爭,在規定以外,再給香港電影每年三部的特彆份額.

當然,這三部份額並不是一定的,依然要看能不能通過稽覈,隻有各方麵的稽覈通過才能拿到三部的份額.

不過,這點無論是喬峰還是相關部門都冇有覺得會出問題.

出不出問題是看雙方的關係,隻要關係不出問題,就不可能找不出三部通過稽覈的電影.

除了最被看重的電影進口份額,另外還重新商談了合拍片的細則.

大方向上還是不變的,喬峰看重的是投資份額,雙方演員的人數等細則.

一般來說,根據《中外合作攝製電影片管理規定》,合拍模式分為三種,第一是“聯合攝製”,即由中外雙方共同投資(含資金、勞務或實物)、共同攝製、共同分享利益及共同承擔風險的攝製形式;第二是“協作攝製”,即外方出資,在境內拍攝,中方有償提供設備、器材、場地、勞務等予以協助的攝製形式;第三是“委托攝製”,即外方委托中方在中國境內代為攝製的攝製形式.

不過,第三個模式基本冇有人選擇.

就前兩個模式在以往的合拍片上,香港基本都選擇的是協作攝製.就是香港公司出錢,出演員,內地提供設備,取景地以及群演等.這樣的片子說是合拍片,其實內地基本就賺了個辛苦錢.

之所以這樣,是香港公司覺得自己更為專業,更懂市場,自己的演員也更有票房號召力.

彆說這時候,就是十年二十年後北上的香港電影人也是這樣認為的.

但那時候他們很多又比較看重內地的市場,不得不選擇聯合攝製,就隻能按照規定使用一定數量的內地演員.

但又覺得內地演員不扛票房,怎麼辦呢

他們就耍了心眼,不是規定男女主角必須有一個是內地的嗎,那簡單,更扛票房的男主角就用香港的,女主角就給了內地的演員.

這纔有了進入新世紀的那十年,大量的合拍片清一色港台男藝人主演,內地女藝人當女主角的事情發生.

為什麼大家都覺得貌似內地的女演員一個個冒頭的特彆多,尤其是七零後八零後的那一批大花小花.

原因就在這裡.

不是男演員比不上女演員.

隻不過是基於根深蒂固的偏見和一部分的市場選擇,所以那時候最火的香港合拍片不得不用那些大花小花罷了.

但喬峰覺得這樣的太過嚴格的規定並不利於市場,也不利於香港和內地電影市場,電影人才的共同發展.

還是上邊的例子.

內地的女藝人在大家印象中貌似壓了男藝人一頭,放到香港也一樣,隻不過相反的,在合拍片裡一水的內地女藝人,結果就是在女演員上,香港影視圈遇到了遠大於男演員的斷層或者更準確說是後繼無人.

在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,由於市場的蓬勃發展,內地無論女演員還是男演員都迎來了井噴,男演員也不再像以前一樣隻能擔任合拍片的頂多男二號.

而是更多的擔任了男主角,甚至香港的天王影帝都得給內地的當紅男演員做配.

但好歹還有幾個港台年輕一代的男演員能混上一番的.

反觀女演員呢,幾乎斷代了.

在喬峰印象裡,港台年輕一點的女演員能在內地的影視劇裡當上女一號,算是當紅的也就小籠包一個,但小籠包也是八零後的,哦,還有天使寶貝如果也算香港女演員的話,那就是兩個.但她那演技吧,不說慘不忍睹也好不到哪裡去.

在九零以及零零後,港台女演員冇有一個能打的.

香港電影想要保持輝煌,起碼能保持一定的競爭力,演員這塊也是不能少的拚圖.

所以,喬峰想要試著改變一下.

兩地的人員不要限定的那麼死,在考慮劇本合適的前提下,可以適當的放寬限製,香港演員更合適,那就在主創上多一點香港的演員,內地的更合適,也可以讓更多的內地演員參演.

在工作人員的比例上也是如此.

這樣在保證影片質量的基礎上,兩地的演員也能更多的在彼此的市場上增加曝光度,知名度,對雙方都更有好處.

香港這邊不至於在內地市場繁榮之後造成演員斷代,內地也不至於在這些年裡造成陰盛陽衰的情況.

還有就是投資.

喬峰也不是隻想索取不懂回報的.

內地這邊放寬限製,他呢則回去說服香港的影視公司在合拍模式上更多選擇聯合攝製.

內地此時的影視創作是很缺錢的,如果依然選擇以前的協作攝製模式,那對內地的影視行業依然冇有什麼好的促進作用.

隻有聯合攝製纔是對雙方更好的,當然,此時來看內地得到的好處會更大.

任何行業,隻有大量的熱錢湧入纔會蓬勃的發展起來.

香港電影之所以會有黃金十年,也是圈外人士看到了拍電影賺錢,纔會蜂擁而入投資,纔會造就香港電影這十年來的繁華.

內地影視行業想要發展,也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湧入.

此時的內地冇錢,想要比原時空更好的發展,港台就是最大的熱錢來源.

不過,想要讓港台影視公司往內地投錢,還需要解決的就是聯合攝製影片的待遇問題.

香港影視公司其實很願意和內地合拍電影的,因為內地的好山好水太多了,而且人力成本低,請群演花的錢很少.

所以,這幾年香港和內地合拍了許多電影.

像新龍門客棧什麼的.

但是,都是香港公司投錢,或者是投資占了絕大多數.

也因此,內地的製片廠很喜歡和香港合拍電影.

因為拍完之後,內地的版權是歸製片廠的,賺的錢和香港公司冇有一毛錢關係.

從眼前利益看,好像這樣更對內地製片廠有利.

但事實上,這樣淺淺的參與,對內地的影視發展產生不了太大的促進作用.

同時,在不太花錢拿到了合拍片的內地發行權賺了一筆後,內地的製片公司也失去了這些影片在海外賺取收益的權利.

對於香港電影也是一樣,看似付出了內地的發行權卻拿到了收益更大的內地以外地區的版權,實則,在一定程度丟掉了未來在內地電影市場的話語權.

想要改變這種局麵,喬峰覺得首先就要解決聯合製片的待遇問題.

讓聯合製片拿到國產片的待遇,對香港公司來說,拿到國產片待遇也就意味著可以從內地票房分賬上獲得收益了.

對於內地製片廠來說也能從中獲得海外票房的收益.

這樣,雙方的合作意願,投資意願會大大加強.

短期來說,香港公司可能覺得自己要吃虧一些,但長遠來看,香港公司從中得到的好處會更多.

內地得到的不過是更多的海外收益,香港電影得到的可是更為重要的生存,發展,甚至延續輝煌的機會.

孰輕孰重還用選嗎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ps:感謝書友水楊酸煮菜雞100幣打賞.-